首页 > 面料之家 > 相关热点 > 纺织资讯
分享到
干货解读:赢在未来,一起书写纺织业的新高度
2019-12-06 16:48:11 来源:全球纺织网 类型:转载 作者:全球纺织网


2019年12月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2019中国纺织创新年会、2019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复查工作总结大会、第八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工作会议,孙瑞哲会长作题为《在一起赢未来 书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词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20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下,站在新的历史拐点,可能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沉淀思想、理清脉络,共同探讨行业怎么样、形势怎么看、未来怎么办。


timg.jpg


一、中国纺织工业强国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一)纺织强国建设的成绩梳理

2012年,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国目标确立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纺织工业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行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2018年,我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中国纺织工业成功实现了“衣被天下”,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截至2018年底,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总资产、总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工业的9.5%、4.8%、5.4%;从业人数1103.2万人,占全国工业的9.6%,加上批发零售的从业人数可达1612万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货物出口额的比重为12%;纺织品服装净创汇2501.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71.1%。


具体来看:

科技创新实现新飞跃。行业的科技创新已经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阶段。行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大幅提升。201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是2011年的两倍。其中,化纤行业达到1.34%,比2011年高出0.46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和化纤三个行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共计18854件,是2011年的5.6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人均营业收入75.8万元/人,与2011年相比提升了46%。行业在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材料方面,常规纤维已处世界领先地位,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其中,民用领域的碳纤维具有显著优势;高强高模聚乙烯、间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用纺织品在纤维加工总量中的占比达到28%,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基础设施等领域。在装备方面,纺织装备的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整体水平和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纺机产品销售额占到全球的50%左右;国产纺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的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全数字化棉纺成套设备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万锭用工可降至20人以下。纺织工业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闭环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体系化的创新优势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正日渐成为全球纺织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


品牌建设达到新高度。行业的品牌意识、设计能力、创意水平大幅提升,在数量、质量、内容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的品牌体系正在形成。2012年以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纤维品牌约150个,“中国流行面料”每年入围企业超过800家。工信部公布的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已有46家,孵化了大批纺织服装品牌。安踏、李宁、波司登、爱慕、太平鸟等优秀消费品牌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中国设计师品牌大量涌现。申洲、盛虹、恒力、恒逸、魏桥、如意、鲁泰、晨风、孚日、亚光、愉悦、红柳等一批优秀制造企业已成为全球制造品牌的行业典范。区域品牌快速发展。柯桥、大浪、虎门、濮院、盛泽、常熟、西樵、叠石桥、兴城、滨州、即墨、石狮、织里、许村等作为地理标志深入人心,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名片。中纺联认定的10家“区域品牌试点地区”涵盖企业10685家,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20.2%的企业建立了品牌培育管理体系,30.7%的企业参加过品牌专业人才培训;9个地区开展了社会责任建设,其中3个地区18.6%的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业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国际面料展、中国国际家纺展、中国国际服装展、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行业品牌建设突飞猛进,在树立文化自信和提高中国时尚话语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责任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实践正在加快落地,责任消费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加工制造,整个制造体系向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加快转变。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和再利用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2016年以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纺织工业已入选绿色产品89种、绿色工厂69家、绿色供应链4家。随着行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十二五”以来,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下降36%,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4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淘汰落后产能116亿米。技术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在行业中实现了快速推广与应用,低温快速前处理、冷轧堆染色、非水介质染色等一系列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生产;2016年以来,制修订的绿色制造团体及行业标准共计24项;27家化纤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标识认证。可持续实践为行业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行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才建设呈现新亮点。行业发展的支撑要素开始由劳动力数量向质量转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产学研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基本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从内容覆盖到人群覆盖,从教师队伍建设到学员培养方式都更加系统化、体系化;人才的国际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双向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具、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加快向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更加合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行业高层次人才供给有所改善。201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含纺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13.3万人,比2011年提高61.3%。行业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的优秀企业家、科学家、设计师和技能人才,在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行业魅力不断提升,优秀人才开始汇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整体看,中国纺织工业绝大多数指标均已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纲要”规划的纺织强国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中国纺织工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纺织强国,行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正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当前中国纺织工业发展面临压力

前景无限光明,道路并不平坦。2019年以来,受贸易争端、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需求低迷。IMF年内4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速,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3.0%。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现实转型压力,行业发展处在艰难时期。


生产保持低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上年同期放缓0.6个百分点。产业链各环节中,除化纤行业、长丝织造行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外,其余均增势放缓。化纤行业1-10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3个百分点;长丝织造行业1-10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速高于上年同期9.2个百分点。终端产品承压较大,1-10月产业用及服装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2%及1.0%,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1.2和3.8个百分点;家纺行业增加值甚至呈现负增长,1-10月同比下降1.0%,较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纺机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走低,1-10月同比减少6.0%,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放缓17.4个百分点。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转型升级空间受到一定挤压,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明显。


国内销售增速趋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1062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9个百分点。网上零售仍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但自6月以来有逐月放缓迹象。1-10月,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1%,增速较上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分别放缓15.4和14.3个百分点。国内消费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传统零售的发展、线上线上融合需要升级。


出口市场压力明显。受国际经济复苏减弱、贸易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2019年出口压力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加,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加快调整。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为2323.1亿美元,同比下降2.2%。从产品结构看,1-10月,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增加0.8%;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4.5%。从出口市场看,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规模下降,而对新兴市场出口较为积极。1-10月,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下降4.5%、5.0%和5.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增长1.3%;对非洲出口额同比增长6.6%。贸易摩擦常态化下,企业需要积极调整结构。


行业投资表现低迷。2019年以来,受内外需求不足影响,纺织行业投资意愿低迷,投资增长降幅自6月以来逐步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7.0%。其中,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8.5%;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0.5%;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8.6%。分地区来看,天津等5省市呈现全产业链投资正增长的良好态势;广东、山东省服装业固定投资完成额回落较快;新疆受产业政策调整影响,1-10月纺织和化纤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45.5%和52.3%。


运行质效略有波动。2019年以来,纺织企业盈利压力有所增加,运行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全国3.4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271.04亿元,同比增长0.2%,较今年上半年放缓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688.1 亿元,同比减少8.7%,降幅较今年上半年继续加深4.7个百分点。1-9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低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企业成本压力较大,运行质效的波动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下,2019年以来,纺织行业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行业在稳增长、稳预期中依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2019年中纺联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9年,中纺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上级党委安排,协会深入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于行业服务工作的始终。活动坚定了行业发展信心,保障了行业工作的正确方向。2019年主要工作如下:


(一)坚持创新引领,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顶层规划。开展了“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科技部“面向2035年材料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纺织重点基础材料研究等工作。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与发展;成功推动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并启动国家印染行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合作交流。围绕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中纺联及各成员单位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有效促进了行业在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标准工作取得新突破。协会积极参与推动标准制定,完善CNTAC团体标准工作,尤其在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绿色制造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开了局面。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知识产权联盟,召开了中国时尚产业知识产权大会暨中国时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启动仪式,行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完善强化科技奖励工作。“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桑麻学者奖的评选工作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协会积极推荐行业优秀案例参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相关工作有效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


提升产业时尚创新能力。研究发布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持续提升行业的创意水平。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时尚研究中的应用,智能化趋势预测与智能化设计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中国时尚大会、SIUF2019中国内衣文化周等活动的专业性。通过时装发布、专业大赛、时尚论坛、新闻发布、商贸对接、创意展演等内容创新,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推动时尚资源与区域的对接。柯桥中国女装面料流行趋势研究院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时尚要素;“城市之光”时尚名城造星计划有效带动了产城融合发展。行业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协同推进。成功举办了2019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中国品牌日纺织服装行业系列活动,启动了服装家纺区域品牌试点工作等。纺织非遗工作不断深化。2019年,中纺联走访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潮州、昆明、湘西等地,开展了纺织非遗技艺与创新创业实地调研,了解非遗发展现状。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发布《 2018/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创建工作。2019年工信部发布的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中纺织行业占据了很大比重。举办了多场“纺织之光”节能减排与环保类关键技术的推广活动。“绿色纤维”认证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市场认可度得到较大提升。开展了《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的征集推广工作,启动《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有害化学物质限制清单》研究,完成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毛精纺产品》等多项标准的编制工作。2019年,中纺联将升级版“旧衣零抛弃”产业链行动引入上海,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并召开研讨会;开展了“中国纺织循环经济调研”,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首次走进河南、河北。推动行业化学品、碳、水和循环再利用管理平台建设,并走进企业进行基础培训与应用推广。碳管理创新2020项目升级为时尚气候创新2030项目,制定了纺织行业气候管理目标和路线图。


引导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中纺联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从纤维、面料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全产业链产品开发服务体系。扩大推荐与培育工作。开展了2019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评选、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培育和推广、纺织行业质量标杆的组织申报工作,企业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建设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召开了2019年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Woolmark Studio 3.0暨羊毛创新峰会”、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等活动,增进了行业产品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产品开发联盟、技术创新联盟、趋势研究联盟、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发展联盟等对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


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引导行业教育发展。发挥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作用;完成了中纺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期检查;持续推进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按照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举办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合多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成立中国针织技术教育创新中心,面向全行业提供针织技术的培训服务工作。持续开办了纺织复合人才培训工程高级培训班。发现举荐行业优秀人才,弘扬行业时代精神。筹备和组织了2019院士候选人推选、中国科协人才评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评选和推荐了高端科技人才。大力推动新时代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组织召开“发扬梦桃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传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赵梦桃小组的亲切勉励会议,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


(二)深化协同,产业链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两化融合工作卓有成效。中纺联通过制定规划、构建体系、培育试点,系统推进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工作。组织有关专业协会和部门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及试点示范情况进行梳理总结。2019年认定16家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评选了12家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优秀集成商,持续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组织编写《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白皮书(2019)》,并开展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培育工作。举办2019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2019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大会等。通过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联盟等组织,凝聚行业共识、融汇发展资源,有效推动了行业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


产融合作工作加快发展。围绕《纺织行业产融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行业建立完善了纺织产融合作重点企业数据库,推荐有条件的优质企业尽快完成上市。举办2019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责任发展暨产融合作年会,强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绿色金融的关注。中纺联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沟通,将“循环经济”、“纤维新材料”、“军民融合”等纳入科创板支持领域。积极探索企业与政府、第三方机构等联合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中纺联还发布《2018年度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9年上半年沪深两市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估报告》等成果。


军民融合工作持续深化。围绕国家战略全局需要,中纺联加强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的制度建设与职能完善,通过机构调整和平台建设,强化与军方沟通对接,实现了对政策和需求变化的及时掌握。启动《中国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的编写工作;发布《2019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目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2019年度)》。完成《纺织领域通用材料与制品军用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五版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纺织领域标准体系研究报告。举办2019年军民两用纤维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发展论坛。


供应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平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促进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举办201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第三届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2019中纺企协面料万里行等活动,对接各方资源,促进协同发展。完善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助工信部开展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审核工作,11家纺织企业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开展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育入库工作,经推荐、申报、初步审核,目前有近100家中小微企业入库,涉及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截至2019年7月,中纺联已顺利完成了4家2019年度纺织行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报工作。


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突破。经过多年发展,中纺联社会责任工作正得到全球同行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2019年,中纺联开展了“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推介大会,研究并完善新时代纺织劳动关系。联合会积极推动企业性别平等,构建“多利益相关共建性别友好的企业制度”。今年4月在越南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海外投资生命周期的负责任投资指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海外投资指引》。


(三)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产业区域格局持续优化

产业集群工作打开新局面。2019年,完成第四次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复查工作,最终确定197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纺联今年启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试点共建工作,制定推进“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建设工作管理办法。截至目前,中纺联已经与福建省石狮市,浙江省湖州织里镇、海宁许村镇、绍兴柯桥区、桐乡濮院镇、诸暨大唐镇,山东青岛即墨区、滨州市,江苏苏州常熟市、南通海门工业园区,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虎门镇等11个产业集群地确立共建合作。举办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与中纺联立体对接会活动,为产业集群提供更有针对性服务。编制《濮院时尚产业升级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洪合毛针织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等。


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新进展。围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纺联推动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新格局。引导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差异化发展。编制《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纺织工业解读》、《云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建议》等。举办2019 产业合作专题活动——走进辽宁朝阳暨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扶贫委员会牵头组织下,不断探索建立纺织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衔接。积极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承接转移产能。


产业“走出去”进入新阶段。中纺联立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帮助行业企业充分了解和用好国际市场,科学引导产业走出去。围绕重点国家和区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开展调研工作,促进区域合作和交流。深入开展澜湄合作项目。成功申请了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建立澜湄流域纺织服装产能合作对话机制,开办澜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


(四)激发市场潜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助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2019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合作举办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虎门纺织面辅料交易会、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等展会。各成员单位根据产业特征,举办项目推介会、产品交易会、商贸对接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专业市场运营管理培训等活动,探索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引导、规范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上游原料类、期货贸易类流通企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服务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云信息化服务,推动了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工作。


助力开拓国际市场。2019年,还成功举办美国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法国巴黎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孟加拉达卡国际面料展、南非开普敦中国纺织精品展、巴西圣保罗中国纺织品贸易展等海外展会。通过打造全球高品质专业化的展会平台,带动行业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成功举办2019中国纺织业“一带一路”大会、第二届世界布商大会,举办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胡志明峰会。通过主题研讨、信息交流、商贸洽谈等多层次活动,推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开展跨境电商规划发展、政策研究、人才培训等工作,为企业打开海外市场提供新思路、新渠道。


(五)把脉行业发展,产业调研、统计与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调研工作持续深化。今年中纺联继续组织春季大调研,全方位摸底行业现状,为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现实依据。调研后,向多地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得到了良好反馈。根据工作需要,各专业协会围绕各类专题,走访企业与产业集群,发现“痛点”,解决“难点”,有力地引导了行业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平稳发展。通过总结调研成果,了解企业诉求,中纺联的服务的实效性得到强化。


统计工作不断完善。2019年完成了统计中心与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人员与工作整合,数据制度工作进一步完善;协会持续监测采集重点数据信息,定期开展企业景气调查、产业集群统计调查分析,发布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景气指数;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有序开展,为新形势下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各专业协会针对行业特点,也将各自领域的数据统计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行业运行状况、市场舆情及商务信息实现了及时传递。


专题研究深入开展。2019年,围绕贸易摩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评价、减税降费、绿色发展等重要议题,联合会形成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纺织行业发展经验及有关政策研究》、《纺织行业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2019年纺织工业投资方向研究》、《纺织行业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和评估——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等成果。行业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传递至国家相关部门,成为国家产业政策制度的重要来源和有力支撑。


三、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技术的除旧布新加快了产业生态的演进。不同国家、区域、企业间的核心能力快速刷新,未来发展呈现高度复杂性。需要我们顺应潮流,把握好“时”和“势”。


(一)抓住世界产业格局的关键调整期,找好定位

力量对比在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正在群体性崛起。亚洲尤为明显。2017年全球GDP中亚洲所占比重已达36.5%,超过北美与欧洲;2018年区域研发投入的世界占比高达40%。亚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而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2018年,全球短纤、纱线产量前十位国家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4%、87%,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前十位国家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6.1%、82.1%;纺织品、服装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6.2 %、83.3%,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前十位国家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8.46%、65.75%。区域的繁荣使得优质资源大量富集,为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越南、印度、孟加拉等经济体的崛起,也使得分工格局和贸易格局发生改变。中国纺织工业需要对产品结构、产能结构、贸易结构加快调整,以更好融入区域的发展。


组织形态在调整。全球价值链已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超过2/3的世界贸易通过全球价值链产生,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深刻阐释了“互联制造”这一趋势。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使得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成为潮流。不同国家的经济体系普遍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演进,形成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在传统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分工的细化也使得贸易内容不断丰富,之前很多不贸易或不可贸易的产品服务实现了商品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 年中65%的贸易类别在1992年尚不存在。技术是价值链中的关键因素。产品的技术特征决定着价值链治理结构和参与方的收益分配。当前,美国和德国依然是全球价值链网络中最重要的枢纽。中国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


贸易规则在调整。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快速发展。目前在WTO备案的区域性自贸协定达696项,其中已经生效的有481项。贸易区域化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一方面,规则的简化与统一,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区域性协定的内容共识更易达成也更充分。比如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通常都在其中,这为区域产业未来合作铺平了道路。比如将于明年年初达成的RCEP就将强化区域内的产业合作,改变成本格局,重新塑造供应链关系。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发展方式在调整。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国际共识并加快落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全球产业格局。这种影响通过三个机制实现。一是政策机制。全球范围内,环保政策与法规数量呈指数增长,要求趋严趋高,内容深化细化。部分新兴经济体虽然起步晚,但环保要求更高。二是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影响市场决策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开始基于可持续的要求选取合作伙伴。今年Nike推出“循环引导设计的未来”工作手册,要求供应商遵守可持续发展的10项实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认为产品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三是金融机制。可持续性成为资本市场衡量系统性风险和评价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成立至2018年4月,签署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由6.5万亿美元增至81.7万亿美元。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在这些力量的影响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日渐活跃。全球产业链结构更趋于循环化、平衡化和协调化。一些污染较重、环保成本较高的环节正在经历升级或者替代。


(二)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窗口期,加快突击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世界产业生态,深刻改变着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和发展范式。在这次浪潮中,科技创新正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


1、第四次工业革命呈现三大技术趋势。

一是智能化。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底层架构。世界经济正加快构建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其中很多技术拥有改变整个产业链的力量。比如以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点对点传输等为内容的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在解决信任问题中有巨大潜力。两化融合前景广阔。大杨集团智能服装定制工厂可以完成西装、女装全品类定制,生产周期最短四天,日产接近两万套。技术发展也给产业带来信息安全新风险。数据显示全球电商网站超90%的登陆都来自黑客。我们要用好新技术,也要防范新风险。


二是融合化。从微观到宏观,从物理到信息,从化学到生物,技术交叉融合是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技术的融合驱动着产业的融合。集中表现为智能制造、新零售等大量跨界业态的涌现。产业边界的消失促进了产品功能的富集。如大飞机、神舟飞船等重大工程,都是技术融合的成果。就行业而言,此次工信部委托联合会评选的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也充分体现了技术融合的趋势。如爱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单导联智能心电服,七匹狼&北京创新爱尚家联合开发的石墨烯智能发热羽绒服等。技术的融合使得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单一个体、单一领域要实现创新突破,能力上已经捉襟见肘。只有多方协同、开放合作才是出路。


三是绿色化。与以往相比,技术向善、绿色化发展是本次工业革命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据统计,2016年全球绿色技术产业市场份额超过3万亿欧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万亿欧元。绿色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发展模式。在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日益增多。过去10年间,可再生能源以每年5.4%的均速增长。在材料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材料绿色化正在推进。比如用玉米、甲壳素等生物质替代石油制备“绿色纤维”和“生物基材料”。在制造领域,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广泛应用,生产环节向低熵化转变,华纺股份建设的数字化印染工厂是很好的例子。垃圾分类、分质预处理等技术不断进步,循环经济加快落地,如宁波大发化纤的“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


制造业是将原材料制造为新产品以迎合新需求的艺术和科学,纺织服装行业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发展美学。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绿色制造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的转型将决定是否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正确看待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赋予了产业重新架构比较优势、实现“非对称”赶超的机遇。我们要加快布局,快人一步;但同时要避免泛化、神化的倾向。


不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简单理解为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梳理2001到2019年麻省理工发布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数量占到总量的50%。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工业革命的基础与先导,数字经济更广阔空间不在信息的产业化而在产业的信息化。历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的结构变化能很好说明这一点。2001年十大突破性技术中有8项是信息技术,到了2019年,信息技术只有3项,其余都是产业应用技术。《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也显示,2018年,其跟踪国家的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均超过 50%,而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24.9万亿元,约是数字产业化规模的4倍。新工业革命的更大空间在产业,不应陷入“去制造化”的幻想与迷思。


不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个别技术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还处在萌发期。很多技术应用并不成熟。纵观历史,新技术的应用从来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需要经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检验。新技术的不稳定性,使得初始阶段的投资大,试错成本高。同时,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需要摆脱原有主流技术的路径依赖,存在较大转化成本。太过激进的技术战略通常存在较大风险。比如阿迪达斯就将关闭其位于德国和美国的Speed-factory,并将产能转移至亚洲。对待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应用,我们要持积极稳妥、理性务实的态度。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技术鸿沟正在加大,如果不跟上潮流将被锁定在创新链低端。WIP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在当年申请总量中的占比从1994年的76.9%上升至2018年的77.5%。在全球价值链合作的驱动下,技术趋于标准化与模块化。封装的技术产品,使得很多低技术国家只能简单调用,却不能深入技术底层。另一方面,新工业革命中技术融合化、复杂化意味着科技创新需要多元深厚的前期积累、优质的基础设施配套、高额的技术投入。同时技术的快速更迭意味着高昂的试错成本。这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往往是难以承受之重。中国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实现并跑,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优势,具备了引领国际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我们要牢牢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窗口,加快价值链、创新链升级。


(三)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积极作为

高质量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在形成。经过多年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着现代化方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协调的边界将更加清新,职能将更加协调、科学。国家正在持续营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市场活力必将进一步被激发。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事特办会越来越少,平衡普惠将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活动、经营活动将更加有章可循。而新经济一些业态的野蛮生长、个人信息“裸奔”等灰色地带将逐渐消失。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更加法制化、明朗化的市场环境。


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目前经济体系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产业体系持续升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庞大的产业生态为创新发展提高了巨大舞台。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工业结构正在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已达9.5%。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将创新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8年,我国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同比增长11.6%;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5年超过2%,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和创新体系加快发展。这些为产业提升核心能力创造了优良条件。区域体系更加协调。国家通过政策和战略引导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区域的产业支持力不断提升。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未来将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十大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行业发展正迎来新机遇。


高质量的内需市场正在形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人民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60.5%。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成为趋势,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等特征。一个重要表现是,消费中文化自信的不断强化。比如,汉服的兴起,据估算,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10.9亿元。随着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精准扶贫进程的不断深化,下沉市场的潜力也在释放。同时,中国消费者的网上习惯培养已经完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使一些商品的线上价格高于线下,消费者也因路径依赖忽视这种反向价格差。今年11月1-11日,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8700亿元,同比增长26.7%。消费升级、下沉市场的兴起、网络市场的成熟正共同塑造着新时期行业发展的市场机遇。

高质量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由2017年的第78位加速上升至2019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新时期中国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今年出台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金融、基础设施、文化、制造业等领域的深度开放。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同比下降3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折1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中国积极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等区域协定的达成,促进区域合作共赢。“走出去”质量越来越高。跨国并购、产能转移、技术合作等有效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深化的开放格局为产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机遇。


四、下阶段中纺联计划开展的主要工作


总体看,尽管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但行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找准重心与平衡,把握节奏与力度。

(一)强化愿景,讲好纺织行业的真实故事

战略定位决定价值上限。人们对一个产业愿景的认同度正深刻影响着这个产业所能融汇的资源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以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为例,应用率仅为8%的人工智能领域,在2018年所获的风险投资激增了72%。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纺织制造产业、品牌与创意设计驱动的时尚产业、深度融入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等都是产业的有机组成。但国内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却相对滞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突出。一些专家媒体将落后产能、夕阳产业等标签贴在产业身上,行业的发展成果与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


这种落差严重影响了产业对人才、资本、政策等关键资源的吸引力,招工难、融资难、获取政府支持难问题普遍而突出。要化解印象锁定,需要我们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以积极实践纠正偏见,提高产业声量,打破“沉默的螺旋”。为此,2020年中纺联将组织研究“十四五”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编制《纺织工业“十四五”科技进步纲要》,编制并与相关部委发布《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行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使“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加快形成产业新实践、社会新认知。


(二)创新引领,夯实纺织行业的基础能力

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只有对技术、模式、市场、政策的新发展保持高度敏感,不断提升基础能力,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中纺联将继续致力于服务行业创新。


一是做好形势研判。坚持问题导向,将行业调研、统计分析、产业研究做深做细。密切关注化纤"微塑料"、棉纺产业在新疆的发展、织造产业中西部布局等行业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十四五”规划研究等。推动相关成果形成问题、形成方案、形成服务。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对行业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围绕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新型纤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的研发与应用。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球科技合作。


三是推进时尚创新。围绕树立文化自信,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时尚生态。以工业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和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时尚创新。以“大师、大牌、大事”为抓手,推进品牌建设。在保护与传承中,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和市场化发展。


四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深化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标准化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区域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试点细分行业如纤维素纤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关键技术的应用与转化;发展行业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标准体系建设。


(三)平衡内外市场,打开纺织行业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平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从更长周期考虑如何协调资源。要充分关注转移产业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平衡好本地发展、区域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三者之间的节奏与力度,防止产业空心化。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布局与发展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激发有效需求,助力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加快市场培养,顺应国内消费升级大势、引导布局下沉市场,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推进行业新旧动能转化,稳定行业投资。调整展会结构,加速展会市场细分,打造全产业链、国际化品牌展会。开拓大湾区市场和中西部地区展会市场。


二是科学引导产业走出去,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做好基础研究,引导产业科学、有序转移。完成《新形势下纺织服装行业“走出去”重大问题研究》、“纺织行业国际化发展和贸易形势分析”、跟踪研究中美经贸摩擦等课题。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一带一路”投资考察,举办2020年“澜湄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话”年度会议。继续做好欧美成熟市场展会,加大对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地区投入力度,开拓中东欧市场。


(四)集约化发展,融汇纺织行业的磅礴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拥有全球最大的体量,但产业集中度依然有待提升。产业格局碎片化使得从企业到集群都存在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微创新多,战略性、根本性创新能力较弱。行业要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建立全球比较优势,需要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和举全行业之力的新型“举国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超大规模的产业与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三种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中纺联将积极推进行业集约化发展。


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企业、区域、行业各类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集聚和整合作用。推进全产业链趋势发布、产品开发协同和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丰富完善现有各类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绿色发展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等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发展产业集群。中纺联将继续推动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做好先行区跟踪调研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区域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要求,推进国家级纺织服装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协助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引导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业市场智能化转型和品牌化发展。发现与培育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集群。


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制造、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产融合作,继续落实《纺织工业产融结合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之间兼并、收购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效率。


“海至尽头天是岸,山到高处人为峰。”纺织强国建设只有进行时。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由优秀走向卓越,让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新常态。


友通纺织有限公司创建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现拥有喷水织机160台,喷气织机40台,日本进口整、浆、并设备2套。公司专业生产经营特种功能性面料,有防静电面料防辐射面料阻燃面料、抗油防水面料、防紫外面料线等等。


友通纺织年产量5800万米以上。同时还可以提供涂层、复合、轧光、轧字、植绒等后加工处理,能满足各类客户的定制要求,并以多种形式出口北美、南美、西欧、东欧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产品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


最新评论(0)
我来写评论
注册      更多账号登录: QQ号 微信
中文:
友通纺织
英文:
YouTong Textile
始于:
2000年
源于:
江苏
创始人:
陆凤泉
进入品牌专区>>
扫描二维码
进入官网
扫描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本月热文
热评文章
布料
成衣
注册
绑定手机号保护账号安全
验证码登录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微信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
下一步
找回密码
修改密码
绑定手机号保护账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