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物是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作为纺织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纺轮、骨梭和骨针。我国最早的磨制精细的骨针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它标明那时期的人类已用针缝制“衣服”了。不过还不能说那时有纺织物。
到新石器时代,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纺轮作为纺织纤维专用的工具,它的出现标明纺线历史的开始。在这同一时期还发现了许多织物的印痕遗物。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发现陶制纺轮,织布的骨匕。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四千年前的屈家岭文化中发现彩陶纺轮。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从事各种家庭手,工业生产,纺线织布已是普遍现象。发现有纺轮和印在陶器上的布纹痕迹。如半坡、庙底沟等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陶器上印有相当细密的布纹。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有经纬线各十根左右。
为了提高织布的效率,发明了织布的骨梭、骨匕。现已发现的骨梭有多种样式:扁平式、空筒式,有的一端有孔,有的两头钻孔。浙江省原吴兴县(1981年并入湖州市)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每2.54平方厘米有经线七十八根,纬线五十根。比仰韶文化的纺织技术大为提高。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华县还发现染有朱红色的麻布片。这个发现说明原始社会已有染色织物的审美要求,并且在实践中作了染色的实验。
我国是闻名于世的丝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民已学会养蚕。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半个蚕茧。在钱山漾的遗址中,发现有家蚕丝织物。密度每2.54平方厘米经纬丝各一百二十根左右。在丝织物出现的同时,我们的先民也学会纺织毛织物,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毛布便是实证。
纺织物从“织”的意义上说,它是编织的发展。编织由于所用材料都是天然材料的粗加工,如草、藤、柳、竹等材料,略经劈削修整便可使用,它应是纺织物的先驱。从陶器的产生情况看,编织物在制陶术出现之前已存在了。新石器时代许多陶器上印有编织物的印纹,半坡、庙底沟出土印有度纹的陶器说明当时席编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席编的普遍应用。原始社会人们善于就地取材制作工艺品,从钱山漾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竹编,说明太湖周围的远古先民利用盛产竹子的自然条件,大力制作竹编的才能。在这里发现有竹篓、竹篮、簸箕、谷箩、竹席等二百多件。编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用的竹条都经过刮光的细加工过程。编织花纹有许多种,如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